“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,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。”“解放战争时期,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、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,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,不折不挠、宁死不屈,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,凝结成‘红岩精神’。”
——习近平
重庆歌乐山红岩魂广场烈士群雕
红岩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,更是一个精神地标。就地理概念而言,红岩是重庆红岩嘴13号、曾家岩50号、虎头岩化龙新村76号的总称,是中共南方局机关、八路军办事处、《新华日报》总馆所在地。那时的革命者,实际上是把红岩当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代号,对当时国统区的进步人士来说,红岩就象征着中国共产党。
红岩魂陈列馆外景和内景
当年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,纸醉金迷,物欲横流,“前方吃紧,后方紧吃”,社会环境有如“染缸”。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同志们身处特殊环境,肩负特殊任务,他们主要不是用枪杆子进行斗争,而是用和平的方式开展工作;他们要与国民党既合作又斗争,还要结交社会各界朋友,靠智慧和人格力量去开展工作;他们既要严格服从命令、遵守纪律,又要发挥个人聪明才智,应对复杂局面。南方局培养的党员干部必须具备“出淤泥而不染,同流而不合污”的政治品格。战斗在这一特殊环境中的共产党人,无论是公开斗争还是深入虎穴,无论是高层斡旋还是商海沉浮,无论是身在红岩还是隐于市井,他们都坚持操守,默默为党奉献。
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香港沦陷,中共南方局成功营救被困于香港的何香凝、柳亚子、茅盾、夏衍、范长江、邹韬奋等抗日爱国民主人士、文化界名人800余人。茅盾同志称此次大营救为“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”。
皖南事变后,国共关系急剧恶化,周恩来告诫大家要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。为了表示坚守重庆的决心,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1941年1月27日致电毛泽东、朱德等:“向你们保证无论在任何恶劣的情况之下,我们仍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我们的岗位,为党的任务奋斗到最后一口气。”他们面对危机,处变不惊,临危不乱,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。
1948年4月,国民党特务以破坏《挺进报》为突破口,抓捕了135名共产党员,党在重庆的地下组织几乎全被破坏。这次党组织遭受的重大损失,客观上是由于《挺进报》的冒进,但最大的破坏还是来自于叛徒的出卖。
国民党当局为了维护专制独裁,在国统区肆意迫害、逮捕甚至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。面对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,中共南方局共产党人临危不惧、视死如归,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信仰和尊严,英勇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。他们在荆棘丛生之地挺起腰身,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。被集中关押在渣滓洞、白公馆监狱的许晓轩、江竹筠等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,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斗争壮歌。
电影《江姐》剧照:“绣红旗”
1949年11月27日,重庆解放在即,国民党反动派仓皇逃跑前,对囚禁在白公馆、渣滓洞监狱的革命者进行疯狂屠杀。
罗广斌和10多位难友趁敌人疏于看守之机,冒死冲出了白公馆。为了把难友们的嘱托真实报告给党组织,脱险后的罗广斌奋笔疾书,凭借记忆整理出同志们的狱中意见,写成《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》,上报给中共重庆市委。报告的精华就是著名的“狱中八条”:1.防止领导成员腐化;2.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;3.不要理想主义,对上级也不要迷信;4.注意路线问题,不要从右跳到“左”;5.切勿轻视敌人;6.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、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;7.严格进行整党整风;8.惩办叛徒特务。
这是革命先烈用鲜血书写的忠诚,是烈士们“最后的嘱托”,也是留给后人求解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”的答案之一,是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、自我提高的警示录。70多年后的今天,我们每一次重温“狱中八条”,都是一次与烈士们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“狱中八条”的生命力正在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,其中第1条“防止领导成员腐化”和第6条“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、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”,与我们党强调抓住“关键少数”,从严治党、强力反腐的方略不谋而合。
70多年前,红岩的英烈们面对的是生死关、拷打关、收买关,他们“三九严寒何所惧,一片丹心向阳开”。
《红梅赞》插图
图文来源:学习强国、央视新闻